2007年10月17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定向视察的“双赢”赢在何处?
蒋宜

  “这里的学习条件比老家好,老师好、吃得也好。”杭州萧山区友谊小学六年级学生陈磊来自四川,父母在萧山打工。他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很幸福,可他并不知道,外来民工子弟在萧山就学问题的解决,还得归功于区人大代表的定向视察。据悉,这种监督方法是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在9年前首创的,不仅得到了全国和省人大常委会的肯定,还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。今年,一些没有被列为视察对象的行政单位主动发出邀请,希望人大代表到他们单位定向视察(10月12日《浙江法制报》)。
  所谓定向视察,就是将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视察的对象相对固定下来——由人大代表小组定向联系“一府两院”中的一些“窗口”部门,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开展调查、视察、检查、评议等工作。
  其实,开展视察活动本就是人代会闭会期间代表们依法执行职务、行使职权的一种重要活动方式,算不得新鲜事物。为什么视察一旦定向了,就能新意显现、成效显著?
  要我说,这里头有两个关键点。
  其一,定向视察让人大代表们不仅知民情,而且知政情,从而促成问题的有效解决。应该说,一直以来,深入了解民情就是代表们着力关注的方面。然而,知民情仅仅是为民立言的第一步,要想让百姓反映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,还得在督促有关部门在整改上下功夫。由于代表们不可能对每个被视察单位的情况都了如指掌,所以,以往那些非定向的视察活动中,他们往往只能听听汇报,很难发表有针对性的意见。相应的,视察过后,被视察单位的整改往往进展缓慢,群众仍有意见,视察的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。而定向视察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长期性,恰恰能弥补这种不足——随着对被视察单位的工作性质、特点、成绩、问题及困难等情况的深入了解,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也更有针对性,还能督促并帮助被视察单位解决问题。既知民情又谙政情,视察活动的质量自然大大提高。
  其二,定向视察既不是走过场,也不是找麻烦,而是真心帮助对方单位改进工作、取信于民,从而才能具有“双赢”的效应。如果视察的方向是定了,可视察方式还是听汇报、提意见的老套路,便会使得定向视察也沦为形式主义。而且,如果定向视察仅仅止于挑刺,那在被视察单位看来就成了十足的找麻烦,恐怕也不会主动要求定向视察了。因此,视察的方式应是实实在在的,要深入“第一现场”;视察的目的应是堂堂正正的,要着眼于解决问题。比如,杭州市人大代表西湖第一小组在定向视察市城管行政执法局时,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“暗访”——代表们一有空就往闹市区走,看广场的停车管理、看执法人员与街头小贩的“较量”;找出了群众不满意的症结所在后,再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要求,积极帮助城管解决执法中遇到的难题。所以,几年下来,杭州市城管的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,并树立了城管执法的“杭州模式”。
  由此可见,定向视察的成效,源于代表们有了知情知政的平台;定向视察的生命力,来自于其群众满意、政府满意的“双赢”效应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杭州人大的创新和探索,对提升人大监督的实效颇有借鉴意义。